从源码调试_int_free一次看懂how2heap之unlink

阅读量785749

|

发布时间 : 2020-03-10 16:30:27

首先说一下个人感受,unlink是个在没有理解的情况下可能完全摸不着头脑的技术点。并且本来就没有搞清楚的东西还没有源码的话,就更头疼了。

unlink是个malloc.c文件里的宏,由于是个宏,所以经过编译以后已经inline了,虽然可以找到原始的宏定义,但是看起来毕竟没有那么直观,所以本文从源码调试入手,一次看清unlink的细节。

几个关键的技术点如下:

  1. unlink是在哪个函数里被执行的?
  2. unlink的几个参数分别是什么意思?
  3. unlink的结果是什么?
  4. 为什么进行unlink攻击要伪造一个chunk?用原始的chunk只改变fd和bk就不可以吗?

 

如何进行源码调试

首先使用how2heap提供的脚本build出实验需要的2.25版本的ld和libc,如下:

$ ./glibc_build.sh -h
Usage: ./glibc_build.sh version #make-threads
$ ./glibc_build.sh 2.25 8

这里编译使用8线程,可以根据CPU情况调高线程数加快编译,整个过程花费时间可能较长。

如果卡在git clone那一步,建议指定http_proxy并将glibc_build.sh中git clone后的协议改为http。

编译出的ld和libc会放在glibc_versions目录下,clone下来的源码在glibc_src目录。

由于这里要进行的是2.25版本的调试,所以如果你依次build了2.25和2.26版本的,请到glibc_src目录下进行git checkout release/2.25/master将源文件恢复到2.25版本的状态以便后续调试。

接下来修改待调试文件的ld,有两种方法,可以自由选择:

# 首先要sudo apt install patchelf,以下两种方法实际上都是用了这个工具。
# 1. 使用现成的glibc_run.sh,脚本中含有patch待调试程序的功能。
$ ./glibc_run.sh 2.25 [exe]
# 2. 直接使用patchelf
$ patchelf --set-interpreter [path_to_ld] [exe]

文件patch好以后,只要在执行或者调试时设置LD_PRELOAD指向相应的libc就可以了。

如何在GDB中设置LD_PRELOAD可以看我前几天写的GDB指定被调试程序环境变量

简单提一句就是在GDB中set exec-wrapper env 'LD_PRELOAD=./glibc_versions/libc-2.25.so'

接下来就可以愉快的进行调试了。调试使用了pwndbg

unlink是在哪个函数里被执行的?

源代码想必点开这篇文章的小伙伴们手里都有,为了突出重点,这里就不贴了。(如果没有快去这里看一下

单步跟踪可以发现chunk0_ptr的值第一次被改变是在第46行的free(chunk1_ptr)执行完之后。那么我们先b unsafe_unlink.c:46在执行这一行之前停下,然后si步进。

在main函数中call free@plt之前应该看起来是这个样子:

进入free函数时看起来应该是这个样子:

如果你看到和我一样的界面的话,说明上面的配置没有问题;如果看不到malloc.c的源码的话,建议检查上面哪一步出了问题。(当RIP在free@plt的时候不会看到malloc.c源码,详细信息请搜索“延时绑定、plt”相关内容)

ni了几步之后进入了_int_free函数,这也就是我们分析的重点。

打开malloc.c源文件(在glibc_src/malloc/malloc.c),可以看到_int_free函数中有2处调用了unlink,分别用于后向合并以及前向合并。

这里要解释一下unlink的各个参数,顺便讲清楚这两个合并分别是什么效果。

 

unlink的几个参数分别是什么意思?

#define unlink(AV, P, BK, FD) {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FD = P->fd;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BK = P->bk;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if (__builtin_expect (FD->bk != P || BK->fd != P, 0)) 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malloc_printerr (check_action, "corrupted double-linked list", P, AV);  
    else {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FD->bk = BK;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BK->fd = FD;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if (!in_smallbin_range (P->size)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&& __builtin_expect (P->fd_nextsize != NULL, 0)) {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// 与本次实验无关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......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}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}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}

这里截取了相关代码,可以看到FD和BK都比较好理解,P指向将要从双向链表中取下的chunk的头部。

那么这个AV是什么?可以看到malloc.c中第4019行的unlink的av是由_int_free的参数传入的,

static void
_int_free (mstate av, mchunkptr p, int have_lock)
{
    ......

看到av的类型是mstate。

static struct malloc_state main_arena =
{
  .mutex = _LIBC_LOCK_INITIALIZER,
  .next = &main_arena,
  .attached_threads = 1
};
......
mstate ar_ptr = &main_arena;

从mstate的类型可以看出av是一个指向分配区(arena)的指针,那么av可能是arena vector的意思。

所以这里不需要关心AV这个参数有什么用。

那再来看看后向合并和前向合并是什么意思?

  • 后向合并只要free函数指向的chunk的前一个chunk是未使用状态就会触发,用于将物理相邻的前一个chunk与后一个chunk合并,合并的结果是chunk开始于前chunk,大小为两个chunk之和,并且后chunk被unlink宏从双向链表中取下。
  • 前向合并只有检测到下一个chunk不是当前分配区的topchunk并且是未使用状态才会触发,合并结果是将后chunk合并入前chunk,新的chunk开始于前chunk,大小为两个chunk之和。若下一个chunk就是topchunk,则直接将当前chunk变为topchunk。

经过前面对于chunk1_ptr指向的chunk1的metadata的修改,_int_free会认为我们在chunk0_ptr指向的chunk0中伪造的chunk是未使用状态,因此会将这个fake chunk的开始地址也就是chunk1_hdr-0x80作为unlink宏的P的值,以此触发unlink。

 

unlink的结果是什么?

我们从malloc.c第4015行的后向合并开始:

0x7ffff7ab4710 <_int_free+416>    test   byte ptr [rbx + 8], 1
=> rbx= p =0x555555758090

0x7ffff7ab4716 <_int_free+422>    mov    rax, qword ptr [rbx]
=> rax=0x80

0x7ffff7ab4719 <_int_free+425>    sub    rbx, rax
=> rbx -= 0x80
=> rbx= p =0x555555758010  <-------------- fake mchunkptr

0x7ffff7ab471c <_int_free+428>    add    r12, rax
=> r12= size =size+prevsize=r12+rax=0x90+0x80=0x110

以上几行设置好了P为fake chunk的开始地址以及chunk大小,接下来第4019行开始unlink:

-------------------unlink-------------------
0x7ffff7ab471f <_int_free+431>    mov    rax, qword ptr [rbx + 0x10]
=> rax= FD =p->fd=0x555555756018

0x7ffff7ab4723 <_int_free+435>    mov    rdx, qword ptr [rbx + 0x18]
=> rdx= BK =p->bk=0x555555756020

0x7ffff7ab4727 <_int_free+439>    cmp    qword ptr [rax + 0x18], rbx
=> test FD->bk==p

0x7ffff7ab4731 <_int_free+449>    cmp    qword ptr [rdx + 0x10], rbx
=> test BK->fd==p

0x7ffff7ab473b <_int_free+459>    cmp    qword ptr [rbx + 8], 0x3ff
=> test p->size>small_bin_range

0x7ffff7ab4743 <_int_free+467>    mov    qword ptr [rax + 0x18], rdx
=> FD->bk = BK
=> qword ptr [0x555555756030] = 0x555555756020

0x7ffff7ab4747 <_int_free+471>    mov    qword ptr [rdx + 0x10], rax
=> BK->fd = FD
=> qword ptr [0x555555756030] = 0x555555756018
=> qword ptr [&chunk0_ptr] = ((char *)&chunk0_ptr)-0x18

p->size in small_bin_range, so unlink finish.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这里unlink设置好FD以及BK,并且测试完FD->bk==pBK->fd==p之后,就开始了原本应该将该chunk从双向链表取下的操作,而攻击正是发生在这里。

由于FD->bk与BK->fd指向的都是变量chunk0_ptr所在的内存地址,因此对这两个指针的赋值其实都是直接改变了chunk0_ptr的值,由于是往同一个地方写入,第二次赋值为FD会覆盖第一次赋值为BK的效果,最终结果就是chunk0_ptr=(&chunk0_ptr)-3

此时再使用chunk0_ptr[3]=0xdeadbeef这种写法就可以将chunk0_ptr的值覆写为任意想要的地址。

实验最后是将chunk0_ptr覆写为了一个字符串的地址并且更改了字符串的内容,攻击完成。

 

为什么进行unlink攻击要伪造一个chunk?

有小伙伴可能要问:“我看实验步骤里有一个伪造chunk的过程,改变了前一个chunk的大小,那我不改这个大小,直接把fd和bk的值填进chunk0_ptr[0]、[1]行不行?”

结果是不行的。由于有FD->bk==pBK->fd==p这两个检测的设定,并且FD->bkBK->fd指向的都是chunk0_ptr所在地址,相当于p必须等于chunk0_ptr的值,即实验中伪造的chunk的开始地址,差一个字节都不行。

 

结语

好了,分析到这里就结束了,这个攻击方法虽然对>2.25版本的glibc都无效,但是其中的很多细节都是值得学习的,希望各位看得开心,有什么问题可以一起讨论鸭。

本文由J10原创发布

转载,请参考转载声明,注明出处: https://www.anquanke.com/post/id/199552

安全KER - 有思想的安全新媒体

分享到:微信
+12赞
收藏
J10
分享到:微信

发表评论

Copyright © 北京奇虎科技有限公司 三六零数字安全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安全KER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08010314号-66